同盟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同盟小说 > 家兄朱由校 > 第三百一十六章 旱情不断

第三百一十六章 旱情不断

  第三百一十六章 旱情不断 (第2/2页)
  
  四周的人反应过来后纷纷跑来拉动辘轳,然而灾难给人的反应时间往往是不足的。
  
  当他们在拼命向上拉的时候,厚重的土层倾泻而下,吊篮在一瞬间被泥土吞没,绳子乘重不足而断裂。
  
  拉动辘轳的人只觉得忽的一轻,用力的人纷纷往后栽倒。
  
  摔在地上的那一秒,所有人脑中都是空白的,只有井匠连忙爬了起来。
  
  只是当他看向井口的时候,挖掘数日的水井被掩埋大半,那两名力夫也不见了踪影。
  
  “完了……”
  
  ——————
  
  “三月至五月,因掘井而死者不下四千人,三省之地,近五千万亩田地绝收,无水而饮者多达百余万……”
  
  五月初一,当毕自严在齐王府书房内念出地方上疏的奏疏时,坐在位置上的朱由检沉默了。
  
  两个月死去四千人,全因掘井而死,这样的情况足以说明了三省干旱到了百姓明知掘井会死,却还要下井的程度。
  
  朱由检解决了粮食的问题,现在水的问题却来了。
  
  不过、这个问题他个人也早就准备好几年了。
  
  “二十六万石水泥、一百六十二支工程队已经准备好了,各府官员提供匠人,铁器来供应他们掘井。”
  
  “此外、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掘井的地方,举村迁移河西、河套、或者其他地方。”
  
  朱由检开口下令,而这所谓的一百六十二支工程队,则是在燕山土木科的学子。
  
  他们的老师是大明技术最好的各种工匠,如果连他们都解决不了,找不到可以挖井的地方,那么举村迁移就是百姓们最后的活路。
  
  那二十六万石水泥,则是由扫套之役被俘虏的蒙古人劳改两年半而积累的水泥。
  
  保证西北百姓有水喝,这是朱由检对这次西北大旱的手段之一。
  
  “这掘井的费用……”毕自严对朱由检询问,而朱由检则是不假思索道:
  
  “从国库拨发,另外如果河西无法容纳这么多百姓,就请百姓前往洛阳,乘船顺黄河南下出海。”
  
  “出海之后,百姓迁往安南,从时间上来看是足够的。”
  
  “迁移的费用由各地官府承担,朝廷发银子。”
  
  从西北迁移百姓前往东南亚,这听上去都不可思议,但朱由检没有办法。
  
  他倒是可以陕北迁陕南、陕南迁四川,四川迁云南、云南迁安南……
  
  可问题是,这中间需要耽搁多少百姓,耽搁多少亩田地?
  
  与其耽搁数千万亩田地的耕种,倒不如直接将百姓迁移。
  
  彻底没有水喝的百姓终究是少数,几十万人的迁移,也不过就耗费百余万两银子,但如果一省省的迁移,那费用就不是白余万两银子了。
  
  哪里是灾区就迁哪里,这就是朱由检对付天灾的手段。
  
  “诸藩的银子都交上来了吗?”朱由检对毕自严询问,而毕自严也道:
  
  “按照说好了,先交十分之一的金额,等安南打下来后再交十分之二,拱卫营出动后交十分之三。”
  
  “最后等打下诸多土邦和就藩地,藩王迁移抵达后,最后交出十分之四。”
  
  “眼下国库内尚有官银一千零五十二万四千两银子,应对打井的费用,应该不成问题……”毕自严这么说着。
  
  朱由检闻言看向了站在角落的王承恩:“南粮北调的事情怎么样了?”
  
  “回殿下,皇店已经开始积极采购四川、湖广、江西等地的粮食了。”王承恩解释道:
  
  “眼下是旧港粮食北移去两广,两广粮食走水路北移福建、浙江。”
  
  “福建浙江粮食北调南直隶,南直隶和湖广、四川的粮食则是走黄河,用小船运抵河南、山西、北直隶。”
  
  “北调的粮食,眼下多达七百七十六万石,后续应该还有一千二百多万石,随后御马监内的调粮银便全部耗尽……”
  
  御马监的银子加户部调过去的银子,足足一千三百多万两,而对应的只能买到两千万石粮食,这让朱由检皱眉。
  
  对此、王承恩都无须他开口便解释道:
  
  “今岁由于山西、陕西干旱,许多商贾都在哄抢粮食,等待山西、陕西大饥后高价卖粮。”
  
  “湖广四川原本一石米不过四百文,眼下却涨到了一石米六百文,江西更是从四百文涨到了七百文。”
  
  “如果不是皇店买粮及时,不然恐怕连这两千万石粮食都争抢不到。”
  
  商贾抢粮,这件事情看似是商人牟利,但商人的牟利对于官员来说,简直就是一场笑话。
  
  “他们要抢粮就抢吧,锦衣卫密切关注这些商贾的行动,只要他们把粮食运到陕西和山西,立马开常平仓平抑粮价。”
  
  “到时候他们除非愿意等,不然就只有降价出售,或者等着粮食坏掉。”
  
  朱由检开口说着如何整治这些粮商的方法,不过毕自严却道:
  
  “户部算过,以三省百姓这些年的积蓄来看,撑到明年秋收还是不成问题的……”
  
  “户部的建议是,不要在一开始就开放常平仓,而是不断地南粮北调,把南方的粮食调到北方的常平仓。”
  
  “眼下陕西一石米麦价格已经涨到了五百八十文,山西五百四十文,北直隶五百文。”
  
  “粮价必然随着大旱的时间推移而不断上涨,户部的估计是,大致到今岁年末,陕西粮价会涨到七百文,山西六百五十文,北直隶六百文左右。”
  
  “朝廷可以以工赈灾,趁着这个机会招募民夫,梳理黄河河道,按照每日十文的工钱下发。”
  
  “这么下来、一个月一个百姓就有三百文的工钱,自然就能让百姓多抗一段时间。”
  
  “十文是否太低了?”王承恩皱眉开口,而朱由检却抬手道:
  
  “不低,若是高了,反而会有一些并非灾民的人混入其中。”
  
  朱由检和毕自严定下的这个工钱很合理,三省的工钱,在刨除京城的基础上,基本都是十五文到二十文之间。
  
  定下十五文,必然会有人来抢着做,而十文则是刚好。
  
  哪怕粮价涨到七百文一石,一天十文工钱,也可以买两斤米麦。
  
  加上百姓家中还有存钱和存粮,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就是维持他们的基本开销。
  
  三省之地上千万农民,城市需要工人的地方只有百来万位置。
  
  这群人全都涌到城池里,只会让城池的工作岗位供不应求。
  
  梳理黄河,这不仅能惠利朝廷,也能惠利百姓。
  
  “如果一人十文,户部能撑多久?”朱由检对毕自严询问,而毕自严也沉思片刻后说道:
  
  “若是有灾民百万,户部每年支出约三百七十万两银子,以户部的岁入,只要北边不爆发战事,可以长期坚持下去。”
  
  “若有灾民五百万,支出则为一千八百余万两,户部顶多支撑两年,并且南北都不能有战事发生。”
  
  “若是千万……”毕自严沉默数秒,才道:
  
  “百官俸禄或许需要积欠,并且五军都督府也要减少训练,即便如此,户部依旧需要御马监和内帑支援。”
  
  安抚千万灾民,这就是大明王朝已经被开发大半的财力。
  
  在这基础上,哪怕朱由检将矿税、税契收上来。
  
  再废除人头税和杂项、直接把田赋调到二十赋一或者十赋一,大明各种实物税折色后的国库岁入,也顶多岁入四千万两左右。
  
  这四千万两加上御马监的银子,顶多就是七千万两的岁入。
  
  军饷、百官俸禄这两者就需要支出近三千万两银子,而军队军械的维护,地方的维护又需要一千万两银子左右。
  
  因此实际上,眼下大明正常支出是四千万两银子,哪怕七千万两银子的岁入,也只能结余三千万两。
  
  三千万两如果用于赈灾,按照毕自严的赈灾办法,顶多也只能保证两千万人基本活下来罢了。
  
  只是大明的百姓不只有两千万人,而大灾最严重的时候,受灾的人数也不只有两千万人。
  
  只有将他们迁移,让关内两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降低,大明朝才能把受灾人数控制在两千万以内。
  
  “洪承畴拿下安南,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,西北、西南的灾民如果能迁,就尽数迁往旧港和交趾吧。”
  
  “从今日起,诸省罪犯押往各省水泥厂,于水泥厂按照要求做做出防护来生产水泥。”
  
  朱由检最后还是决定,不用罪犯来迁移换银子了,而是用他们生产水泥。
  
  他原本所想的是,在朝鲜等地建设工厂,迁移日本战败俘虏去做工,然后将水泥运往山东。
  
  因为水泥的有效期是三个月,从朝鲜南端釜山走水路到山东也就一个月。
  
  到时候在登来港口建立铁路,先用有轨马车进行拉运水泥,只需要七天就能把水泥运到关中,十五天就能运抵嘉峪关。
  
  南方则是可以用安南的土人,东吁的土人来直接建厂做工,比北方更简单轻松。
  
  只是眼下看来、时间不够,而他的步子终究跨不了那么大。
  
  现在只能用手头能用的资源来进行建设了,在这场大灾中,如果朝廷有足够的钱粮,或许能在灾后将大明建设的焕然一新。
  
  但同样的、如果朝廷的钱粮不足,起义造反的事情也最终会上演。
  
  朝廷和百姓,到了最后到底会上演为军民鱼水情,还是江山烽火乱。
  
  这些考验的,便是大明眼下的执政班子了……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,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