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3章 人心难测 (第2/2页)
“六郎你说服张淮鼎后,便等待宫中消息,及时拥立郓王。”
“至于我,我会在离开长安后,调集就近兵马走左银台门入宫。”
“若是陛下还活着,我便请陛下禅位郓王!”
“若是陛下已然驾崩,你等便散播消息,以马公儒谋害陛下,假诏传位夔王,以此让长安水浑,使令狐绹等人不敢轻举妄动!”
王宗实将一切安排好后,当即令众人各自散去。
长夜漫漫,但终究天亮。
大中十三年,八月初七,随着圣旨传出宫中。
整个朝廷内外,弥漫着一股极其诡异的气息。
“门下……”
宣化门外,被紧急召入大明宫的王宗实跪在城门前,手捧皇帝将其罢黜外放的敕令,脸色苍白。
宣化门四周聚集着马公儒、王茂玄等人,皆在暗处窥探。
此时此刻,马公儒等人十分希望王宗实抗旨不遵,随后敕令右神策军将其正法。
然而现实令他们失望了,因为王宗实在他们的目光下将圣旨接下并叩首,然后踉跄起身,无奈走出了大明宫这个权力的中心。
“哼,本以为他会困兽犹斗,却不想如此软弱。”
马公儒冷嘲一声,拂袖离去。
王归长、王居方二人也是如此态度,转身便走。
两个时辰后,监视王宗实的宦官回到了大明宫内,将王宗实带领家人离开长安的事情交代给了李滋等人。
“如此一来,殿下即位无所阻碍了!”
马公儒贺喜李滋,而紫宸殿前的李滋则是看向殿内:“此间事情,还得看阿耶才是。”
闻言,马公儒几人纷纷看向偏殿内,而此刻偏殿内的李忱也顶着几个背疽,整个人苍白无力,已然陷入了昏迷中。
与此同时,在右神武军驻地的王宗会,也特意在张议潮、张淮铨领兵巡查的时候,派人请来了张淮鼎。
“参见王监军,不知监军请末将来此,有何用意。”
二人会面,张淮鼎语气不善。
对此,王宗会也心知肚明。
如果没有他们在后面推波助澜,索勋也就不可能入主凉州,而张淮鼎他们也就不必入京。
京畿长安虽然富贵繁华,但张淮鼎在这里不过是个微末小官。
可若是在河西,他张淮鼎却只在张议潮、张淮深及张淮铨之下,是名副其实的“小张河西”。
此等落差,若是想要张淮鼎毫无怨言,那反倒难成现实。
“呵呵,张押衙请坐。”
王宗会笑着起身,亲自示意张淮鼎坐下。
对于王宗会的示好,张淮鼎也十分警惕,并未坐下。
“王监军若是无事,那末将先行告退了!”
他作势要走,王宗会无奈挨骂其心急,接着开口道:
“近来京畿情况,想必不用我多说了。”
“如今有一份从龙之功摆在张押衙面前,不知道张押衙想不想抓住这个一飞冲天的机会!”
王宗会的话,让张淮鼎离开的脚步停下,轻嘲道:
“末将不仅知道,还知道王中尉被罢黜外放了!”
张淮鼎将嘲讽的表情拉满,但王宗会却笑道:
“若是您眼界如此,那恐怕要错过这机会了。”
“嗯?”张淮鼎皱眉,他想不通王宗会为什么还敢如此跋扈。
他最大的靠山王宗实已经倒下了,接下来他们将被马公儒等人清算。
如此局面,王宗会却稳坐钓鱼台,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,这让他理解不了。
对此,王宗会轻笑道:“今夜,右神武军将巡守十六王宅。”
“若是您能接下这件差事,那天大的功劳便会轮到您的头上。”
“您若是有后顾之忧,只需观望便可,不会牵连到您,但功劳也就没有了。”
面对王宗会的自信满满,张淮鼎反倒不自信了起来。
他想一走了之,但他却放不下一飞冲天的机会。
“我若去了,又能如何?”
张淮鼎缓缓坐下开口,王宗会见状便知事情成了大半。
“您若去了,事后最少拔擢两个品秩。”
“您若是去了后并出手,留京则与你父平起平坐,外放则担任岭南、福建等地观察、经略。”
王宗会的话,瞬间把张淮鼎的胃口吊了起来。
这些日子不是没有人找过他,但都是想通过他来游说他阿耶张议潮。
如王宗会这种寻找他,以他为主的人还是第一个。
正因如此,张淮鼎心动了。
他不为别的,就是想让自家阿耶看看,他口中才干不足的自己,也能做出冲天之事!
为此,他能与仇人合作。
“今夜我会去十六王宅,但愿王监军说到做到。”
张淮鼎起身走出牙帐,而王宗会见状也轻笑举杯抿了一口。
尽管他面色从容,但握杯而颤的手还是出卖了他。
与此同时,身为宣徽北院使的齐元简也在得知王宗实外放消息后,急忙带着一群北司官员及礼物来到了马公儒府上。
由于今日事关重要,马公儒等人一直在宫中等待皇帝背疽切除的消息,所以齐元简的事情,还是宫外派人前来,他们才因此得知。
“哼,这几年他跟着王宗实没少对付我们,如今眼见王宗实倒了,便想投靠我们了?”
“晚了……”
得知作为王宗实派系第二人的齐元简投靠自己,马公儒毫不犹豫的嘲讽了起来。
王归长也笑着说道:“丧家之犬,等殿下即位后,一并收拾就足够了。”
“只是在此之前,还需要王中尉接手左军兵权才是。”
他看向王茂玄,王茂玄则是颔首道:
“昨夜亓元实找过我,并且已经投入我门下。”
“左军兵权一事,诸位无须担心。”
“甚好甚好!”听到左军也被拿下,马公儒及王归长、王居方三人顿时高兴起来。
如今兵权在他们手中,王宗实即便想要翻天都不可能了。
夔王继承大位,已经是板上定钉的事情了。
联想此处,众人脸色皆是一喜,从而减轻了防备。
宫内的李忱得知消息后,也不再等到夜半,而是在申时(15点)便召来了李元伯、虞紫芝、王乐等太医。
三名太医忐忑不安的站在一旁,李滋等人则是站在另一边。
“四郎……”
心许是压力太大,亦或者是背疽折磨,李忱示意李滋上前。
马公儒见状,当即示意起居郎记录当下。
起居郎提笔记录,而李忱也握住了李滋的手。
“朕御极一十三载,收复河陇,殚精竭虑,但仍有不甘。”
“其一,浙东叛乱未平。”
“其二,凉州丢失,未能趁势将河西收入朝廷手中。”
“其三,刘继隆兵众数十万,虎踞陇右,时刻威胁关中,而朕未能剪除。”
“你日后若是即位,当励精图治,将此三害除去,方能保住我李氏江山……”
“阿耶……”李滋连连点头,眼睛红肿。
“记住了吗?”
“儿臣记住了,阿耶您会没事的。”
李忱询问,李滋回应。
父子交谈过后,李忱叹气道:“都退下吧……”
“儿臣告退……”
“臣等告退……”
群臣退下,仅有李元伯、虞紫芝、王乐三名御医留下。
“开始吧。”
待众人走后,李忱声音幽幽传来,李元伯三人面面相觑,最终由李元伯咬牙上前,将绫罗掀开。
展现三人眼前的,是李忱背部那如婴儿拳头大小的背疽。
背疽红肿,顶部大半化脓,只要轻微触碰,便会溃烂流出。
“陛下,请用麻沸汤……”
李元伯端来汤药,李忱也费力接过一饮而尽。
不到一刻钟的时间,李忱便昏昏欲睡,渐渐响起鼾声。
饶是如此,李元伯三人也没敢轻易动刀,因为他们都没有祛除背疽的把握。
如此僵持片刻,最终还是李元伯持小刀上前,用力咽下口水后,这才将刀伸向了李忱背部,轻轻划开了那丑恶的背疽……